從遙遠的地方看過去,

這裡就像是沒有個體存在的一個蕨類世界。

若不是親身參予體驗細微的彼此投射狀態,

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了。

 

單純的就只想在店門口打轉,

花不上很長的時間就能夠發現一件事情,

在那些手上拿著包裝完整的書籍出入書店門口的少數消費者裡,

不乏那些刻意隱藏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人。

若要以外表來判定幾乎會無法發現他們的差異。

但是內心總是保存著一點點的珍貴經驗,

那只有屬於自己的詩篇,作為延伸了解這世界的動力。

 

因此在閱讀之前,他們有的會將手洗乾淨,有的則不會。

翻閱紙張時,眼球的快速跳動並不算是太混亂的部份,

令人咋舌而且慌亂的是當一組名詞與形容詞或是形聲狀辭相遇時後,

他們就此遠離了意識的平面。

 

思想在莫大的潛意識中,努力的安定下來。

為了服務我們的物質形態,努力的尋求簡單的解釋。

事實上每種事情都有三個不同的理解程度進而會衍生出千萬種變化。

然後從遠方看來我們卻都是一樣的。

4135555182_fc061cfd54    


文章標籤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不出口的部份,

曲折而蜿蜒的小徑延伸的底端,

是絕望以及放棄希望。

 

我鼓勵自己說出來,

但是卻一句話也不想告訴任何人,

該說的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說了,

而我卻默默的還在量測著最小單位的公分公厘。

這麼微小的價值,在我心目中的漣漪,

卻無法在他人眼中看見,

我尚且先將桌上準備慶祝用的佳餚食品都收起來,

找了一個不會影響到賓客來來去去的位置,

默默在那個角落待了很久。

 

在桌子底下,沒有人發現我就是主人,

但是我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偶爾在自己的桌下也能感覺快樂,

但也因此我更清楚自己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是桌子底下。

 

在那一邊的人們,有些人展示出他們的榮譽感,

以及美德等等,不過我卻發現自己是截然不同世界的人,

我不希望被冠上原始穴居人的名號,

或是將我的習俗生活等冠上批判的標識符號,光是從耳中聽到他們的談吐,

我就有種想幫他們催吐的衝動,但是有好幾次我從桌子底下爬了出來,

跟他們談上很久,然後我打從心底覺得,

那種我的世界所感受到的認同,在這裡一點也說不上來,

說穿了還是因為我自己希望配合別人,卻不願意離開桌子的庇祐。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6 Fri 2013 21:17
  • 眼球

眼球悄悄的分開了,

觀察著沒有人在意的地方,

因為視野也是失焦的,

讓三度空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這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嗎?

還是我本來就活在那不屬於任何人的地方。

 

如果一有時間,

就會將自己先前作出稍有偏執的概念拿出來探討,

料想這真的是那樣的絕對嗎?

 

眼球同時張望著四周,

感覺自己並不是那麼的絕對,

當影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時候,

自己變成了反應現象的一個紀錄方位,

發出了確切時刻該發出的反應。

 

本來想要讚嘆命運的,

可是卻禁不起被演奏的命運,

非理性的感覺,

是長久以來埋藏在選擇中成為的屬性,

如果能擁抱生命,

我會用凝視來告知今天的饗宴。

 

無奈一分神,

眼球還是各看各的,

我也還在想我自己的,

今天就到此結束吧,

思想與視覺的交會就告一段落了,

回到我們各自的時間,

就算那無論如何都會緊密相連。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1 Fri 2013 03:58
  • 就算

被遺忘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根本自己也不記得。

 

如果走到這個地步,

那麼反而發現自己無法看見所謂懸崖的盡頭,

因為四周都是這種同類,

大家行走在水泥鋼筋包附的線條空間內,

思想硬化展示在行為的反覆。

 

若如果還能夠批判這些人,

那想必就是還不夠像是個空殼。

 

裝滿了無法讓自己或他人理解的生存反應,

將自己看作是生存能量體的一環,

更微小的存在,或是更龐大的能量集合,

如果誰在這群人當中提起,

大家會表示出不解,

說穿了就裝傻。

 

說著同類的自以為是,

卻又無法抑制自己錯誤的循環,

將這早已反覆發生的悲劇冠上一個名詞,

茶餘飯後可以拿來談論,

我就是你們其中之一,

已經感到厭煩而且準備好脫離了,

以前我總是想著欠缺那最後一擊,

不過現在我已經放棄了那無謂的掙扎,

我學習著如何在死之前勇敢的替自己爭取一點僵硬的生存反應,

已好讓自己放手的時候,不需要為了感覺沒有找到生存反應而再度降臨。

 

就算是一個無法生存的廢物,也無法停止他被通過的事實。

 

而即便是一群生存的很好的生物,

也無法阻止介於發生中途無意識的自我淨化。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彷彿動物一樣的感官被麻痺,
置於他人眼皮底下,
完全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雖然是這樣卻也不完全是這樣。

有一部分非常在乎,
希望被了解被認同。

有種羞恥的煙霧矇蔽了思考,
另外卻則是妄想的痴呆,
使得意識脫離了肉體的表面。

肉身終究是重力世界的一環,
即使這樣被困住的意識。
還是不得不認知到所謂的靈魂,
如果自認為所思考到的任何一種可能,
產生出與環境相對應之領會,
是名所謂靈魂也。

那麼就絕對陷入了無知的泥沼。

靈魂的形體並非只是透過儲存設備之對應,
而成型的反應。

我要這麼強調這些內容,
是由於太苦惱於黑暗中的肉體了。

那些感官與細胞的交雜,
使得錯亂的自我,
無法再自拔出得失比較的煙障。

因此一定要將此問題釐清。

總之肉體是會麻痺的,
得到了更多的快感之後,
就是履行著動物的義務。

進行大自然的義務。

那麼靈魂則是附屬在選擇下的傀儡,
或是亦是整個世界運行中所吐吶出的呼吸。

這兩者其實就像是如何跟為何一樣。
充滿著連動的因果。

因此靈魂即是選擇以及運行兩者中,
所串聯的無形基因。
說到底他正是啟用成為型態的溝通者。


原始的靈魂扭曲與後來的構成認知幾何之現代靈魂。

這方面的理解必須靠著知識以及親近感官的經驗,
去逐步的堆砌一套與自然/機械中,
找出靈魂衝突同時也能夠讓衝突瓦解的範圍本能。

基於這個觀察的步調,
我們就會將被形容為靈魂的誘惑,
那些快感與快樂,
漸漸的看作是能量的運動,
同時不只為了趣向釋放,
而同時找回平均值的循環選項,
作為疏通失落的通道。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過了70年以上了,

那些沉澱在精神層面最底層的細胞們,

才一一的活了過來,

如果你不願意勇敢的面對自己失去的部分,

永遠對你來說也只是一個傀儡般的空殼。

 

最近讓我喜歡的書籍,

大多是在20世紀初到中期內發行的一些文學小說,

其中與陷入個人存在有關的主題,

總是深深的圍繞著他們所描述的事物,

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創傷,

只能用幻想般的凋零那樣形容感傷,

事實上死亡卻讓發狂的你,

變得溫馴又能夠接受事實。

 

狂人們不知去向的如今,

我們透過一本一本彷彿他們在描寫的不是他們自己,

透過皮影戲來感受他們內心雕刻出的陰影所演出的戲劇,

慢慢的累積出一次又一次的故事。

 

隱埋在靜謐的建築中,

讀著這些故事的人們用探索瘋狂界線的希望火光來搜索奇異,

渴望從中那自己不被理解進而埋藏的那部份腫瘤,

能夠透過觀賞這類演出獲得慰藉。

 

但如果是用精神科的大夫的療法,

我們還是會發現,科學無法詮釋那些超乎已知的混亂,

更不要說是治療了,頂多只能在理論與病例上增添奇妙的學術案例,

狂人們通常一生中吃下的藥物有幾百顆會是來自醫生之手的,

也讓他們更加的沉溺進入冷淡的新沙漠。

 

冰冷的水泥如今已經不再是萬丈的沙丘了,

只好將物質堆砌慾望的塊狀中找尋一個庇護的空間,

儘管那會令人發狂又充滿渴望跳舞的動力,

但很快的人們就會因此而在那個瞬間讚揚那爆發的張力,

舞會結束後沒有人記得狂人的長相,

但是他們偶爾總是會提起他們的怪異行徑,

在書展中不成條文的狂人系列叢書乏人問津,

只有你會在失落中拿起來看,

或是那無法救贖你的學生,告訴你他心目中你那模樣的書目,

正如同預料與安排的一切巧合,

我們漸漸的走散了,在所有選擇爆發衝突的意識都冷卻的冰冷殘酷中,

看著這些狂人們最後還能夠喘息的詞藻建構著失序的世界,

不只是類似戒酒會那樣的互相安慰與告白,

更是作為為了凝聚獨自走下去的信念而持續閱讀的關係。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NE  

那是發生在時間地點上都處在類似的環境下,
所產生的狀態。

如果你在那的話,你也會很快就感覺到,
時空背景所製造出來的精神能量,
分化給每一個處在時間單位的個體,
我們能消耗的能量單位,
透過了事件來重新認知彼此的定義。

雖然說現實就那樣妄下定義,
讓你我產生各種依戀,
不過如果你在經歷了一次完結性的傷害,
無論是生理上或是心理,
只要受到這種,
將過去曾經發生的美好完全終結的歷程,
很快的就會發現自己需要安靜的空間。

那是一間病房,
也是一個無菌室,
因為沉澱在過度的黑暗中,
所以變得習慣而且依賴無雜質的表層意識環境。

許多人產生了很多疑惑,
覺得表層意識環境在此形容的是什麼,
那其實就是圍繞著我們透過感官所意識到形象事件,
讓我們產生對現實依賴的當下,
但是在黑暗中就能感覺到,
那生出的光明,其實是在更深的黑暗中所形容出的表象,
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認知到這點,
因為在夢中即使是緊閉著雙眼,
卻能夠看到與白天相同的景象,
不只是大腦透過回放功能重組感官事件,
而是在意識需要這個畫面時,
努力組織出的空間感,帶給我們成為靈魂的要件。

三度空間有如一塊龐大又虛幻的磁鐵,
如果你願意來這裡,
你得花上許多力氣,
因為當在這裡成為所謂的生命誕生,
那你已經預支了你的靈魂,
用死亡來換取這個短暫的生活,
因此我們產生了光明與黑暗這兩種對比的情形,
作為一切的核心與思想的來源。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你是否會感覺到有時候有些人就那麼的,
活生生的在你面前一閃而過,
但是你卻在那個剎那活了很久,
直到某天你又在那裡醒來,
但是過了不久你才在現實中感覺到自己,
原來剛剛只是睡著而又夢到那一刻。

永恆的存在,就像是電影中的某些情節或是畫面,
他透過我們拆散彼此的共同擁有這個目的,
組成了不同的身分與狀態,
而結合成為那個分裂的聚合體的我們,
就像是一個藝術品被掛在潛意識裡,
隨時等著大家去瀏覽或是複製。

我因此反覆的問我自己,
真的需要害怕被別人意識入侵這件事情嗎?
縱使到某些地方去你會被其他個體的表層意識影響,
但是更讓人不安的是有時候潛意識夾雜在表層意識所進行的接觸,
在領地與同化的戰爭中,你會感到抗拒,
但是這也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法則,
在與其他個體相處的過程中,
他們都與自己一樣充滿著恐懼,
需要自我認同,因此他們的環境並非與我們有太大的差異,
一樣源於自我投射而產生的認同/不認同。

那麼在黑暗中誕生的怪物們,
也許會在黑暗中悄悄爬行著潛入彼此無法發覺的地方,
但是要淨化也是非常簡單的,
需要一些時間去讓感覺消化以外,
將自己的思想與模式簡化為不衝突性的選擇,
也是讓意識能量交互進行中途,
可以使得自己感覺減少不適的一種方法。

意識交互產生了能量,
有時候則不小心會走入迴圈,
但總值等於一的生命,
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將迴圈呈現成一個邏輯性的直線,
因此你會體會到完整的生命,
但他也只是這樣一個完整的生與死。

其他你感覺到那破碎不堪,
而且重複令人充滿困惑的相似感,
那便是夾雜著為何成立於這個凝結的三維意識的原理,
我們的生活由所有的矛盾組成,
甚至我們的生命在衝擊下展開,
就算所有的生物尋求著美麗的境界,
或者可以說是各自的美,
但最後你得到的其實也是能失去的多少而已。

從這點看來,意識互動,
就像是自然一樣的簡單,
過於自主的概念,通常會帶來凝結與煩惱,
但那又會像是植物一樣的生長,
蔓延在山谷中,隨著雨水灌溉滋潤,
進行冗長的生長。

過不久後你就這麼隨風逝去了,
我們將遺忘千年以前的孤單與落寞,
將勇敢的呼吸傳達給下一個挑戰單純現實的矛盾,
夾雜在內想要表達而卻不夠真實的面貌,
永遠會隱隱的影響著整個環境,
瀰漫在空氣中,甚至讓人感覺一陣暈眩,
不只是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
也不是只著重於自己的觀點,
融會貫通一些,即使離開那個窒息的場所,
那還是繼續走下去,
靜下來捨棄一切的走,
如同停止一樣的靜謐。

某一晚,你的現實與夢境達成了共識,
醜惡與美感的紛爭不再,
我們已經妥協了,縱使肉體還得經歷一生的長眠,
但是漸漸的我們不再將潛意識與意識劃分成玄奇的論述,
將船滑向遠方,消失在黑夜的盡頭。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嗎?

如果換作是你,

只是被環境與記憶的結果操縱了一連串的選擇,

成為世界的附屬品。

 

縱然有天生的敏銳,

也有各自遭受矇蔽的部分,

但是當恐怖來臨,

你也只是希望當下那能把握的別再失去,

當失去之後默默的走在失落的影者之街上才發現,

原來自己也沒那麼重要,

可以接受的事情變的更多的時候,

世界會變換不同的滋味,

讓你重新選擇扮演的角度。

 

從此一來,你剩下那命運的變化中,

屬於一個輪盤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以為是的人這個說法,
是形容一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只關心自己認為的情形。

不過主觀進入這個角色內,
就會發現有一種浪漫情結存在,
所謂的浪漫就是心中期許於情感的波濤,
心理上需要滿足一個非實際可觸,
卻在現象中能夠找到不同片刻的零碎記憶,
將這些分散的現象已感受到的美感結合,
就能夠發現自己有了一個認同的美感。

而美感經驗取自於對事物完好的觀感,
但並非實質上的完好,
而是來自於對於缺陷投射的反應質,
其觀念有兩種層次,
一種來自於心理層面建構的神經反射,
另外一部分則是源於現實世界的感官經驗。

結合自這樣的結果產生了一個人對於美的需求,
相對對於醜惡的立場將會決定他對絕對的要求程度,
絕對相對於每個人的美醜,
都有不同的牴觸,
因此在建構美的世界同時,
醜惡也在加速的被捨棄再類似於同等的事物,
若是一個物種群對於此類的事物,
無法協調而只追求絕對的關係存在,
那麼就會永遠活在這兩種相對的絕對中循環。

因此可以了解所謂自以為是的人,
他們並非存在於一個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絕對關係,
而是相對於不了解他們的人,
以彼此的絕對來劃分彼此的領域,
藉由此般分化來進行循環的分享互動,
抗拒是為其動力,而追求的結果為更大的分裂,
若有其集體因素作為衝擊完結對立互動,
則會帶動一個新的集體循環,
但是若不從根本上的細部去做協調,
其絕對的自我領域,將還是會將其分裂的戲碼,
繼續永無休止的反覆下去。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可以讓自己學習飢餓,

我們都有這個機會,

雖然說適當的補充營養很重要,

但是大部分的人類都太營養了,

他們沒有讓自己取得適當的飢餓,

或是說他們讓某些人更飢餓,

而自己處在一個當稍微有點餓就可以理所當然的飢不擇食的狀態。

 

我曾經在甘地的書籍上面看過他說,

他每天只吃一塊餅乾跟喝一杯羊奶,

我相信那是苦行僧的一個標準,

但是以正常人的標準,

一天兩餐都吃一碗白飯配上一把青菜是非常的足夠了,

如果可以的話一個禮拜有二到三天,

只吃上一餐都是如同我說的一碗白飯配上一把青菜,

那也是非常的好。

 

許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很奇怪,

飢餓哪有美德存在,

挨餓的狀態下會使得人變得猙獰並且可能會犯罪,

進而引發社會問題,

不過在安逸的狀態下,

我們若要尋找到自己與物質生活相牴觸的精神狀態,

便要透過尋找自己飢餓與飽足間的感受差異,

來探索平衡痛苦與快樂之間的平衡所在,

由此作為依據的飢餓,

將會帶給生活中慾望沒有節制的人一種內斂的美德。


無視於社會卻倖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